活力中国调研行|坚持创新引领 京车智驾领跑赛道
活力中国调研行|坚持创新引领 京车智驾领跑赛道
活力中国调研行|坚持创新引领 京车智驾领跑赛道
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(chéngjiù),活力无限的发展图景鼓舞人心(gǔwǔrénxīn)、提振信心。首都北京与(yǔ)祖国同频,在(zài)高质量发展的浩荡征途中一马当先、走在前列,京华大地一派欣欣向荣。
昨日,2025年“活力(huólì)中国(zhōngguó)调研(diàoyán)行(xíng)”主题采访活动(huódòng)正式启动,首站采访正在北京深入展开。从即日起,本报开设《活力中国调研行》专栏,通过记者的实地走访和(hé)深度调研,探寻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,解码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,展示“十四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,总结提炼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和普遍规律,汇聚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、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强大合力。
扎根北京 小米(xiǎomǐ)汽车跑出加速度
目前汽车产业已跃升为北京制造业第一(dìyī)大产业。2024年北京市(běijīngshì)汽车制造业实现“15%”以上增长。昨日,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中,小米(xiǎomǐ)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(shǒuxí)执行官雷军表示,15岁的(de)小米,成长壮大离不开北京这片创新沃土的滋养(zīyǎng)。“软”环境的支持,“硬”政策的支撑,孕育了一批像小米一样的创新企业。“我是发自内心地感谢北京。”
200多道关键工序(gōngxù)自动化率达100%
占地面积超70万平方米,相当于100个足球场大小的(de)超级工厂;每76秒就可以产出一辆新能源汽车(qìchē)(qìchē),我国车企生产的一些新纪录在这里诞生……京郊午后,阳光将小米汽车工厂银灰色(yínhuīsè)的巨型厂房轮廓勾勒得棱角分明,车间内涌动着创新的活力。
昨日(zuórì),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小米汽车工厂,现场可以看到一台(tái)台“工业巨兽”不断运转,总共9100吨的(de)一体化大压铸(yāzhù)设备集群,每120秒就可以生成一个压铸件。在生产线上,当车身被悬吊着送到工位后,一个工位上的8台机器人开始工作,拍照机器人负责定位,自动上料的机器人负责抓取车门(chēmén)并搭建,两侧的机械臂会同时带(dài)着拧紧(níngjǐn)枪,前来拧螺栓、打铰链,单侧就有4台机器人,几秒钟便可以安装好一辆车的车门。
在检测环节,机器人代替人眼识别,在84秒内,为设备拍摄(pāishè)28张照片,并在1秒内判定完成这个零件是否符合标准(fúhébiāozhǔn),仅(jǐn)在小米汽车工厂(gōngchǎng)的车身车间内,就有207个关键检测点都是靠自动检测完成的,处于行业领先。
一路穿行车身车间腹地,北青报(běiqīngbào)记者感受最深的不是单一机械臂飞舞作业,而是超700台机器人有条不紊地作业,各自繁忙又浑然一体。“嗒、嗒、嗒”,现场的机械马达低鸣与气动工具嘶鸣声此起彼伏(cǐqǐbǐfú)。在200多道关键工序中,自动化(zìdònghuà)率达到(dádào)100%。
坚持高端化引领(yǐnlǐng)让小米有了今天
为何小米的技术(jìshù)发展如此之快(zhīkuài)?雷军表示,“小米竞争实力提升背后的一大原因,就是我们坚定了‘技术为本’的铁律。小米过去5年投入(tóurù)超1000亿元(yìyuán)用于研发,在很多核心能力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,未来5年计划再投入2000亿元,继续冲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(kējì)的新高峰。”
雷军介绍,过去5年小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:小米SU7首战告捷,14个月的时间内销售(xiāoshòu)了25万辆车;小米玄戒O1芯片成为中国大陆首个3纳米制程SoC芯片;小米汽车(qìchē)的智能制造综合自动化(zìdònghuà)率达到91%,做到了行业领先。雷军表示,坚持(jiānchí)在核心技术(héxīnjìshù)上不断突破,坚持高端化引领,让小米有了今天,“我们还精准把握用户需求,小米YU7即将在6月底正式发布(fābù),7月份开始上市。”
成长壮大(zhuàngdà)离不开北京这片沃土的滋养
“15岁的小米,成长壮大离不开(líbùkāi)北京这片创新沃土的滋养。”雷军(léijūn)说。
雷军表示,如果问SU7成功的(de)经验,原因还是(shì)蛮多的,“我觉得第一条,小米汽车能够成功确实(quèshí)离不开我们北京这个环境,它的产业链的技术,包括市委市政府,包括各委办局、经开区对(duì)我们相应的支持。北京市委市政府、各委办局、经开区不断(bùduàn)优化营商环境,打造首善标准、国际一流的‘北京服务’,我觉得这是个大前提。”
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北京发布系列政策大力扶持汽车产业发展。2023年9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《北京市新能源汽车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实施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,其中提到,重点攻关车载芯片、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,提升(tíshēng)产业链自主(zìzhǔ)可控能力;打造“2+N”产业格局(géjú),以经(yǐjīng)开区、顺义区为整车制造双核心(shuānghéxīn),房山(fángshān)、昌平等区为零部件配套支撑;到2025年,新能源汽车在京产量超30万辆,自主品牌竞争力显著提升。
2024年(nián)商务部、财政部(cáizhèngbù)等7部门印发《汽车(qìchē)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》的(de)通知,2025年发布《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(zhèngcè)的通知》,随后,北京市在2024年、2025年连续发布了相关细则。今年,北京市还(hái)面向无车家庭一次性配置11.84万个新能源指标,以家庭积分排序分配。号牌释放后,4S店引来看车热潮,进一步促进了新能源车市场消费。
北京智造(zhìzào) 自动驾驶“独角兽”闯世界
北京拥有115家独角兽企业,位居全国首位,覆盖智慧出行、商业航天(hángtiān)、人工智能等领域。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实地探访了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企业——驭势科技(北京)股份有限公司。公司近年来坚持创新发展(fāzhǎn),把来自(láizì)北京的无人驾驶技术,加以(jiāyǐ)利用和(hé)转化,变成“香港版”,再通过进一步的优化和扩充,让中国标准的产品和服务走向(zǒuxiàng)“国际版”。
无人(wúrén)巴士“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”
在中关村房山园(yuán),无人物流、无人巴士(bāshì)(bāshì)、无人配送、无人驾驶(wúrénjiàshǐ)出租车等多类型车辆集中展示。其中,外观上与普通巴士相似的自动驾驶巴士吸引了不少人登车体验。据介绍,这是驭势科技(kējì)自主研发的L4级自动驾驶纯电动巴士B19,用于机场摆渡、公共交通、景区旅游、园区接驳。
北青报记者体验发现,当(dāng)车辆启动时,乘客可以在车内显示屏上实时看到车辆行驶轨迹,比如(bǐrú)转向、途经站点、到站等信息。行驶过程中,车辆可以自动完成导航、减速、避障、鸣笛、转弯、停车等动作,并能(néng)准确识别交通指示灯,可谓“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(ěrtīngbāfāng)”。
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这款自动(zìdòng)驾驶纯电动(diàndòng)巴士配置有15个(gè)摄像头和8颗国产激光雷达,车顶还有高精度的GNSS,多种传感器与视觉定位(dìngwèi)技术强强联合,能让车辆在运行时轻松实现200米以内360°全方位感知覆盖,定位精准无误。
此外,为了保障自动驾驶车辆行驶安全,根据(gēnjù)相关要求,车辆驾驶位上还设置(shèzhì)了安全员,方便在紧急情况下接管车辆控制。
成为华北首个机坪无人驾驶(wúrénjiàshǐ)试点项目
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驭势(shì)科技的(de)辅助驾驶(jiàshǐ)域控制器国产化率达84%,已在无人物流、无人巴士、无人配送、乘用车智能驾驶、无人驾驶出租车等多元场景(chǎngjǐng)开展商业应用。其依托自主研发(yánfā)的智能驾驶系统,以“真无人、全天候、全场景”的AI司机,实现了超1000辆无人车的规模化运营(yùnyíng),累计“真无人”自动驾驶里程超580万公里,在民航、厂区、智慧城市等场景成功落地超过百个项目。
以(yǐ)民航业为例,共落地了三大类创新性的(de)(de)无人驾驶应用场景。面向旅客,在机场GTC/航站楼/飞行区提供无人驾驶摆渡服务;面向货运,通过将(jiāng)报关、查验、装卸、中转、仓储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集成,实现货物从“机舱到货仓”的双向高效(gāoxiào)流动;面向管理,通过云端调度(diàodù)系统,构建无人驾驶车辆全周期、全方位的运营管理体系,实现精益管理。
今年4月,驭势科技(kējì)在北京大兴(dàxīng)国际机场正式启动华北地区首个机坪无人驾驶(wúrénjiàshǐ)试点项目,这也是国内(guónèi)首个由航空公司主导和参与的机坪无人驾驶试点项目。这一项目的落地,也标志着民航领域“智慧化”进程迈入了新阶段。
截至目前,驭(yù)势科技机场(jīchǎng)无人驾驶解决方案(jiějuéfāngàn)已在香港国际机场、广州白云机场、乌鲁木齐天山机场、杭州萧山机场、深圳宝安机场及新加坡樟宜机场、卡塔尔哈马德机场等超20个海内外知名(zhīmíng)机场实现落地应用,机坪“真无人”驾驶里程超200万公里。
北京“AI司机”在多国(duōguó)落地应用
驭势科技是成立于北京的(de)(de)技术公司(gōngsī),其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通过在香港机场落地实践(shíjiàn),最终走向国际,也因此获得“北京基因、香港血统、中国标准、世界产品”的赞誉。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吴甘沙介绍,为了实现机场无人驾驶的规模化落地,公司历时6年持续创新,面向数智机场的无人驾驶完成了从(cóng)产品到商品的蜕变。
驭势科技与香港机场合作始于2017年。彼时(bǐshí),驭势科技机场无人驾驶(wúrénjiàshǐ)解决方案从(cóng)全世界范围内的多个机场无人牵引车合作方中脱颖而出,最终成为香港机场前期无人车的合作方。
自动驾驶技术在香港国际机场的(de)应用,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应用场景和(hé)实践经验,驭(yù)势(shì)科技以此为样板向全球其他(qítā)机场推广,成功吸引新加坡(xīnjiāpō)及中东市场关注。目前,该公司海外市场已拓展至新加坡、阿联酋、沙特、卡塔尔等国家和地区,推动AI司机在当地的落地应用。驭势科技把来自北京的无人驾驶技术,加以利用和转化(zhuǎnhuà),变成“香港版”,再通过进一步的优化和扩充,让中国标准的产品和服务走向“国际版”。
文/本报记者(běnbàojìzhě) 宋霞 统筹/余美英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