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州贾汪桃产业“甜蜜”升级 俏销高端市场
徐州贾汪桃产业“甜蜜”升级 俏销高端市场
徐州贾汪桃产业“甜蜜”升级 俏销高端市场
夏日的(de)大沙河畔蓝天白云,河面波光粼粼。记者来到沛县鹿楼镇沙河桥(qiáo)东侧“金蝉哥(gē)”金蝉种苗孵化基地,负责人贾保磊正在进行金蝉幼苗发货前的最后准备。大棚中,一捆(kǔn)捆金蝉卵枝悬挂在架子上,整整齐齐,颇为壮观。
金蝉俗称“知了猴”,既是苏鲁豫皖(wǎn)一带老百姓(lǎobǎixìng)餐桌上(cānzhuōshàng)的佳肴,也是《中国药典》收载的常用中药材。在苏北黄河故道大沙河(dàshāhé)畔,沛县鹿楼镇用10多年时间将“摸知了猴”的乡村记忆演变成年产值超4亿元的富民产业。
这期间,面对适宜林地总面积(zǒngmiànjī)的制约,以及金蝉尚未被列入国家食品目录的困扰,当地积极转变发展(fāzhǎn)思路,用(yòng)科技赋能(fùnéng)标准化发展,金蝉产业经历了从传统林下养殖到立体种养模式、从单一活体销售到药用价值深挖的双重蝶变,书写乡村振兴的“破土”新篇。
沙土地里(lǐ)淘出亿元产业
地处大沙河畔,鹿楼镇70%以上(yǐshàng)的土地属于(shǔyú)沙性土壤。20世纪,沙河两岸的群众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栽植果木林业,防风固沙;过去10多年,人们不断探寻(tànxún)发展林下经济的路子。2018年,贾保磊(jiǎbǎolěi)的父亲承包何庄村滩面360亩林地养殖金蝉,开启沙土地上“点土(diǎntǔ)成金”的现代寓言。
贾保磊的(de)(de)基地里存放着上千万根金蝉卵枝,每天,他都会在卵枝上收集被称为“软黄金”的蝉苗。“卵枝上白色的这些,是蝉苗留下的壳(ké),壳留在枝条(zhītiáo)上,蝉苗会落下来。”不到一分钟的工夫,贾保磊就从(cóng)罩在卵枝下方的收纳布上打扫收集好掉落的蝉苗,10克左右,有近3.5万只,在市场上,每克蝉苗能卖20多元。
收集好的(de)蝉蚁被(bèi)撒进装有湿润松散泥土的盒子。贾保磊来到榆树林,刨松树下泥土,撒下蝉蚁。这些微小生命迅速钻入土中,瞬间没了踪影(zōngyǐng)。
“蝉苗入土后的成活率在(zài)10%左右,不需要太多(duō)管理,两年后就(jiù)能出土长成。”贾保磊说,“一般一棵树下能养殖300多只幼蝉,按当前一只一元左右的市场价,在一棵树上(shàng)捕捉的金蝉能卖300多元。”
年近六旬的(de)种植户程全,林下养金蝉已有4年多(duō),每年都从贾保磊这里买蝉苗。原先他家的几亩责任田全是沙土地,庄稼收成(shōuchéng)少得可怜。2020年夏天,看到(kàndào)周边不少村民养殖金蝉发了家,他决定承包邻居家的十几亩土地,全部栽上苹果树养殖金蝉。
程全每年6月种下新的蝉苗,7月收获(shōuhuò)前几年种下的金蝉(jīnchán)(jīnchán),收获金蝉一般持续40天左右。“6、7月是旺季,现在每天收4000只左右。林下金蝉个头大、口感好,城里人常常慕名而来,供不应求。”他告诉记者,一个多月采收季,扣除每亩2000元(yuán)左右的蝉蚁成本,纯收入(chúnshōurù)可达10多万元。
目前,鹿楼镇林下(línxià)养殖金蝉面积达(dá)5万亩,林下专业养殖金蝉亩均增收超1万元,果树下套种养殖金蝉亩均增收超6000元,形成(chéng)种苗孵化、技术服务(fúwù)、金蝉收购(shōugòu)及销售等全链条,全镇每年金蝉销售收益达4亿多元。“树上摘金果、树下生金蝉”的产业形式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首选,昔日风沙走廊蜕变成“蝉鸣经济带”。
立体(lìtǐ)空间要出更大效益
靠着金蝉,打造出4个多亿的(de)产业,鹿楼镇的“远大理想”不止于此。“林地(líndì)面积(miànjī)有限,耕地红线决不能碰,这让镇里的金蝉产业发展一度陷入瓶颈期。”鹿楼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杨蕴告诉记者,他们探索向科技(kējì)要效益、向创新要空间,突破产业发展的天花板。
同样在“金蝉(jīnchán)哥”金蝉种苗(zhǒngmiáo)孵化基地,贾保磊引以为豪的,还有(háiyǒu)其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合作成立的金蝉生态养殖研究实验室。“传统的卵枝孵化靠天吃饭,温湿度的控制全凭经验(jīngyàn),孵化率不稳定。”贾保磊说,在结合传统经验和专家团队研究基础上,实现对蝉苗“产房”温度、湿度和光照周期的精确调控(tiáokòng),卵枝孵化率从过去的40%左右提升(tíshēng)到98%以上,大大提高了种苗质量和供应稳定性。
科技的触角(chùjiǎo)不只停留(tíngliú)在(zài)孵化环节。6月25日,在鹿楼镇鸳楼社区一处挂着“芦笋(lúsǔn)—金蝉养殖基地”招牌(zhāopái)的大棚内,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质量和代谢组研究室主任李松林,正带着研究团队“挖”芦笋。不同品种的芦笋根系、地下30厘米处土壤样品、土壤中金蝉幼虫和若虫等标本,均被研究人员小心翼翼地收集在密封袋中保存。
鸳楼社区去年集中流转150亩(mǔ)土地种下12个品种的(de)芦笋,探索“芦笋+金蝉”养殖(yǎngzhí)模式。“试验田里的蝉蚁(yǐ)于去年7月撒种,明年收获,相比林下养殖每亩金蝉产量预计300斤左右,加上芦笋的收益,亩产值将达到3万元。”杨蕴说,试验若能成功,镇里有2万亩(wànmǔ)以上的土地能进行芦笋金蝉养殖推广,真正让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。
这一(zhèyī)目标离不开科学(kēxué)的研究分析。“理论上说,芦笋养殖金蝉更(gèng)有优势。”李松林解释道,芦笋肉质根系鲜嫩且营养丰富,大部分分布在地表30厘米的土层内(nèi),能解决金蝉养殖所需养分,有效提高成活率和产量。
李松林这些年一直(yìzhí)在鹿楼镇林地下研究(yánjiū)金蝉的(de)生长和养殖,于2022年出版《金蝉生态养殖技术(jìshù)及药食两用价值》一书,详细科学地介绍林下金蝉养殖相关技术。图书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纳入《2023年农家(nóngjiā)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》,让当地数千位养殖户有了技术宝典,不断提升养殖效率。
“此番来取样,要分析哪个品种最适宜金蝉生长、每亩地种植多少(duōshǎo)株芦笋、每一株芦笋旁投放多少只蝉蚁。”李松林说,他计划出版一本芦笋养殖金蝉的(de)技术指导书刊,要以详实的数据为(wèi)依据。
中药材里实现价值(jiàzhí)裂变
实际上,从2018年鹿楼镇发展金蝉养殖以来,牵头这一项目的镇人大主席梁振心里始终有些忐忑,“虽说金蝉是不少地方老百姓(lǎobǎixìng)餐桌上的佳肴,但毕竟(bìjìng)不在国家食品目录里。”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(jiāolǜ),在2019年他接到南京打来的电话后(hòu)烟消云散。
彼时,江苏中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赵开军,正在为多款儿童药品(yàopǐn)中蝉蜕这一味中成药(zhōngchéngyào)质量和品质的(de)稳定性发愁,便找到(zhǎodào)动物药领域专家李松林求助。蝉蜕的基原动物是黑蚱,其成熟未蜕皮的若虫被称为金蝉。李松林在审视黑蚱的天然分布区后,将(jiāng)目光锁定在沛县,一通电话打到梁振这里。
“李(lǐ)教授说能把‘盘中餐(pánzhōngcān)’变为‘药中宝’,让我瞬间来了精神。”梁振说,双方一拍即合,李松林和毛茜研究(yánjiū)团队来到镇里,建起研究基地。
“长期以来,品种(pǐnzhǒng)混乱和质量标准低下(dīxià)影响了蝉蜕临床用药的(de)安全性和效果,农民凭经验的养殖(yǎngzhí)模式及传统采收方法重复性差、效率低,难以满足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需求。”研究基地基础研究负责人毛茜向(xiàng)记者介绍,经过5年多努力,团队突破黑蚱种苗库建立、野生抚育/采收关键技术优化和全产业链质控策略创建等(děng)关键技术,于(yú)2023年制定发布中国中药协会团体标准——《黑蚱野生抚育和蝉蜕采收技术规程》,该标准是国内首个关于黑蚱养殖及蝉蜕采收的团体标准。
李松林对蝉蜕的药用价值深有研究,他说,团体标准的实施,对黑蚱野生抚育和(hé)蝉蜕采收加工(jiāgōng)的规范化和规模化,实现蝉蜕资源保障和质量稳定(wěndìng)可控,提供了重要的规范性技术支撑。
蝉蜕在市场上的价格,最高能达到每公斤1200元(yuán)左右,当地(dāngdì)政府敏锐捕捉到这一巨大潜力(qiánlì)。据悉(jùxī),在省委驻沛县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协调下,当地与南京中山制药有限公司合作,成立蝉蜕中药资源公司,建设蝉蜕交易中心,筹划引入(yǐnrù)中药饮片加工企业,目标是将蝉蜕纳入规范化、标准化的中药产业链条,释放更大经济效益。
“我们的愿景是构建‘养殖—收集—加工—制药’的闭环。”省委驻沛县乡村振兴工作队(gōngzuòduì)队长赵蓉告诉记者,由工作队帮促建设的“芦笋金蝉/蝉蜕(chántuì)立体种养示范(shìfàn)基地”,正在为当地所产蝉蜕向中国中医药协会申报中国品牌药材,未来除了供应餐饮市场外,将重点把蝉蜕作为(zuòwéi)优质中药材(zhōngyàocái)原料进行开发,用于生产中药饮片、中成药等高附加值产品(chǎnpǐn)。
从林下到田间,从餐桌到药房,鹿楼镇用近(jìn)10年时间完成两次产业跃迁。不仅解决了产业单一依赖活体(huótǐ)销售的风险,更能成倍提升产业价值,“沙土窝”里飞出的“金蝉”,全身(quánshēn)是宝(bǎo),点“蜕”成金。(视觉中国供图)
新华日报·交汇点(jiāohuìdiǎn)记者 张 涛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